当前位置:首页 >> 贵阳 >> 教育 >> 正文

最新资讯

教育部出台“禁礼新规” 此前5次禁令难斩收礼风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14/7/21 12:02:11  阅读[6359]

  今年暑假,如果有教师参加由家长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将会受到通报曝光、甚至撤销教师资格等处罚。

  近日,教育部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划出6条“红线”,旨在引导教师以律己而育人。但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因为涉及切身利益,许多家长不愿也不会去举报收礼的老师,新规能否阻断歪风?

  五年5次出台“禁令”难斩教师收礼风

  严禁接受礼金、参加宴请、参加商业服务获取回扣……教育部监察局负责人就规定答记者问时表示,规定是教育部针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进行认定和处理的专门文件。

  “相比以往的规定,此次教育部出台的规定明确提出违规的6种行为表现,而且一旦发生问题,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要追究学校或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这表明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国家督学陈健说。

  按照规定,对违规违纪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事实上,对于收红包这种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近年来一直禁令不断:2010年至2014年教育部五年5次发布禁令,规定教师廉洁自律、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等财物。

  然而家长“送礼风”并未因此而消弭,反而愈演愈猛。记者在湖北、广东、辽宁随机采访20位学生家长,无论是孩子在幼儿园还是中小学就读,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金、礼券,且越是公办优质学校送礼行为越频繁。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以前武汉一些学校给老师送礼形成攀比之风。武汉媒体也曾以“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为话题进行讨论。每逢教师节和春节,许多家长都十分头疼,让他们烦心的不是说给老师送不送礼的问题,而是送多送少的问题:送轻了怕老师瞧不上,送重了自己又心有不甘。

  “收礼红线”为何频频失守?

  “收礼红线”为何频频失守?一些家长通过送礼,使孩子成为评奖评优的受益者;一些家长担心别人都送自己不送孩子会吃亏,而成为被迫的送礼者……

  多数家长实为随大流送礼。广东小学家长赵女士说,一是怕如果别人都送了,自己不送,有点格格不入;二是怕老师会对送了礼的孩子特别照顾,对没送礼的可能会不太上心甚至会被冷落。

  广州中学一位老师向记者坦言,有时老师也很无奈,有些礼推都推不掉,比如有些家长事先也不说一声,就往手机充几百块钱,想给钱都给不了。

  家长和老师都被“送礼风”所绑架,反而导致了彼此攀比的恶性循环。武汉市民程先生的女儿在武汉一家小学读三年级,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再加上教师节,他都会给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意思一下。“上幼儿园时是送一、两百元的月饼券、电话卡,现在起步价每次就500元,有些‘土豪’家长,一次出手就是2000元。

  部分教师家长认为,教师收礼算不上什么大事,甚至将其与尊师重教混为一谈,实则忽略了“教育红包”的巨大危害。一些教师利用手中的职权,小到排座位、任班干部,大到保送生、高考加分……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义。再者,教育领域本该是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和示范区,若这一领域也受到社会“潜规则”腐蚀,则群众更会对社会公平失去信心。

  “禁礼令”如何破解执行难

  相关教育专家指出,禁止教师收红包等禁令早已付诸文字,但是落实起来依然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地方教育部门要有令执行,要把禁令转化成为具体可以量化的、可以操作的指标和指引,如果不作为,这些禁令很容易沦为一纸空文。

  张基广说,这6条禁令出台,能够对大部分老师起到警醒作用,让以前有这种行为的老师可以收敛一些。“但是许多家长和老师打交道多了以后,就变成了朋友,如何划定家长请吃,和朋友请吃之间的界线呢?”

  “解决师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辽宁省实验中学浑南一中校长雷军说,除了出台相关规定、制度甚至法律外,要从教师选聘、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在学校和社会全方位营造良好师德氛围,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一些专家表示,对于老师的监督,主要还是树师德,使教师自省自律拒绝红包。同时广大群众有一个监督、交流的平台,家长不主动送红包,还能积极监督、举报这种行为。在此基础上,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责任编辑:城市网

广友牛评:


凡来源为南国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南国网所有。未经南国网书面授权,
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南国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