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株洲 >> 人才 >> 正文

最新资讯

申论热点-文化问题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07/12/20 19:53:23  阅读[6499]

第一部分:规范性文件
为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而努力奋斗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继续加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百花竞放,知荣明耻的道德新风尚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气象。
  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获得了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创了新境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六中全会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临近岁末,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进程,必将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全面发展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指针。
  回顾2006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先进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正迈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时期,前程似锦,未有穷期。广大知识界为身处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备感振奋。
  当前,我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有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又有稳步推进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作保障;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蓬勃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切都是2006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社会要和谐,文化是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和谐,离不开文化的滋润;民族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动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要突破上述困境,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释放出文化自身的能量,才能激活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才能持续提供优秀的文化成果。在文化创新之中,知识分子是主力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治国方略,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复兴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
  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个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第二部分:范文(评论员文章)
 
1、以文化结构解读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是复合、开放、动态的系统性存在,有其自身的深层结构和构成因子,这些内在的构成要素,也即文化的四重表现形式,大致可概括为:文化符号,人物及事件,礼仪、习俗、传统,信念与价值。这些要素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不一、地位不等,却始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文化生成及发展的全过程。其中,处于最表层的是文化的显性符号,如语言、地域特点和艺术产品及其表现形式等;而促使人物、事件、组织和活动具有文化重要性的内在动力,是维系该文化中人际交往和人与自然交往的各种礼仪、习俗、传统等;使某些社会传统和习俗在历史中被稳定传递延续的关键因素,则是其成员认同和践行的处于文化最深层的价值与信念。文化符号、人物及事件、习俗与传统等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改变着人们所持守的价值和信念,进一步支配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多重表现。
和谐文化的建设应当在构成文化的各层要素作出努力,通过激发各个层面自身机制的健康活力,使其自身组织生成的力量形成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促进价值信念、礼仪传统、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文化生活实践彼此协调、和谐、合一。和谐文化的建设既要关注不同文化主体自身的特性,更要以普遍的人类繁荣为基本和最终的追求,将文化自身的内在协调、自我改造更新与其他文化合理因素的影响有机统一,将发展文化特性与普世性关照有机统一。
和谐文化的建设,要求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向内自省,向外开放,加强与多元文化平等的交往、合作、互利、共享和综合创新的自觉。固守文化传统或文化的表面形式而不能从文化之根的价值与信念发掘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动力,就会导致文化传统中心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斩断自身文化传统的内在价值而盲目接受异质的文化形式且不加分析地接受其价值和信念,文化成员内心的价值信仰与其生活实践就会出现断层,造成价值的混乱与意义的迷失。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最大程度地使文化传统价值的自我反思、重构具有普世性的关照,使与多元异质文化有机融合的普世性关照,在合理的层次与文化传统和时代性的生活实践有机融合,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保持其自身特性的同时,促进多元文化最大限度的内外一致、纵横协调,从而使趋于和谐共存的多元异质文化共同体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担负起人类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

 

2、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
 
1.丁俊晖在与网友交流时称,并不认为人一定要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只是一个知识,并表示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是打球,不打球后才去求学。如果有人要模仿他,他会鼓励,但前提是那人要具备条件。丁俊晖的成功,的确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嘲讽,也是对于那些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人的一种嘲讽。他的成功,说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就是这位估计读了几本书、拿了一个大学文凭的作者,竟然就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宣布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人是无文化者,没读过几本书的人一谈文化就是冒险!
这位评论者开口文化闭口文化,但究竟什么是文化,他可能都没有搞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责任编辑:城市网

广友牛评:


凡来源为南国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南国网所有。未经南国网书面授权,
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南国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