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莞 >> 人物 >> 正文

最新资讯

方红城:“爱心过剩”折射慈善还需更专业

来源:广东网    更新时间:2015/11/29 12:03:23  阅读[6911]


  “2007年四川攀枝花某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能为孩子们募捐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从四面八方寄来。此后8年,爱心捐献一直没有停止,爱心‘过剩’,转捐成本太高,越来越多的衣物让学校犯了愁。”此消息经焦点网谈官方微信转发后,引发网友热议。

  该中心校7年来陆续收到捐赠品,捐赠品从急需品变成麻烦品,折射出慈善机构尤其是网络捐赠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前由于灾害、疾病、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很多地方比较穷,需要捐赠的地方由于捐赠品不到位,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嗷嗷待哺。该校是网络传播下的幸运者,在成为网络关注的“箭靶”后,其问题被源源不断地捐赠解决。以至于,连年的捐赠品成为学校的负担。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网络慈善的迅速发展。一旦成为网络慈善的关注点,就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否则众多被捐助信息可能会被遗忘。而网络信息在其本身失去时效性时,未被及时删除,造成多年来网络捐赠的持续性。另一方面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之所以出现网络捐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红十字会等机构公信力的下降,公众对其不信任甚至望而却步,才对网络救助信息不加甄别的捐赠,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捐赠。捐赠的“箭垛效应”不仅浪费了捐赠人的好意,还给被捐人带来很大的负担,不利于民间慈善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严格监管网络救助信息,建立网络求助信息发布平台。对过期的信息或已经不需要捐赠的信息及时删除或澄清。其次,慈善组织要重塑权威性,赢利群众信任。通过具体捐赠案例,公布资金使用渠道,发挥网络加速器作用,重塑公信力。最后,个人在捐赠时要提前联系被捐助对象,看是否需求捐品,避免捐赠物品的浪费。

  总体而言,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只是出于起步阶段,远没有达到“爱心过剩”的地步,因此,每一份爱心都值得珍视,每一份爱心都应该发挥它的力量。怎么安放“过剩”的爱心?这指向的正是“搬运工”问题,答案自然离不开慈善理念的革新和慈善组织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部慈善法的草案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很多条款都涉及到个人捐赠的规范性问题,比如草案中有“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公开募捐”的描述。而如何规范慈善组织的运作,使公开、透明原则得到真正彰显,无疑是重中之重。希望爱心“过剩”的烦恼能够尽快消除。

责任编辑:城市网

广友牛评:


凡来源为南国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南国网所有。未经南国网书面授权,
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南国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520号